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于鼓勵家電生產企業開展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的通知》。政策對企業構建回收處理體系、履行生產者延伸責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確將完成回收目標并達到國家有關管理要求的責任企業納入家電生產企業“綠色責任名單”。
政策聚焦于廢舊家電回收利用體系建設,推動家電生產企業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廢舊家電回收網絡,強化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導廢家電生產企業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推進利用端精細化拆解、高值化利用,從而加大提質升級力度,加快打造產業鏈,加強企業規范管理和環境監管,提升行業規范化水平。政策實施以來,不斷推動體系建設再上新臺階,實現有效回收和利用,為整個行業的資源循環提供范本。
促進家電更新消費在家電行業完善廢舊回收處理體系,推進回收目標責任制的實施,加快淘汰和市場中的超期服役家電,激發居民消費潛力,拉動家電更新消費。據統計,2021年全國家電行業全品類累計銷售額為7603億元,同比增長3.48%,其中零售規模最大的細分品類是空調和冰箱,零售額分別為1527億元、1289億元。2021年家電行業全年規模以上家電企業營收規模達17351億元,同比增長15.54%。
加強產品生態設計家電生產企業開始加大開展產品生態設計的步伐和力度,部分企業還與廢舊家電拆解企業聯合建立技術研發平臺,加強對再生原料、再生產品和產品回用部件的研發,推動產品設計向易回收、易拆解方向予以優化。僅在2021年工信部發布的第六批綠色產品設計名單中就能看到,電視機方面,TCL等企業產品使用的材料和包裝符合減量化和再利用的要求,能效指標達到國家能效標準2級,產品可再生利用率不低于65%;家用電冰箱方面,長虹美菱、TCL等企業產品采用環保制冷劑、發泡劑,能效指標達到國家能效標準1級,可再生利用率不低于73%;電動洗衣機方面,海爾、創維等企業產品能效指標達到國家能效標準1級,可再生利用率不低于70%;房間空氣調節器方面,TCL、格力、海信、長虹等企業采用環保制冷劑,產品能效指標達到國家能效標準1級,可再生利用率不低于80%。
家電生產企業逐步從全產業鏈循環利用的角度考慮經濟效益,積極在各個環節納入對提升再生資源利用水平的考慮,努力改善再生原料使用、提供產品回收服務、綠色產品推廣和標識等方面的工作,注重引領潮流,帶動綠色制造,從源頭到后端力爭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共同提升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意識。
快速提升回收水平在我國家電回收利用體系的發展進程中,回收環節向來薄弱。由于我國廢舊家電產生的區域差異明顯、來源分散、數量龐大,普遍存在個體回收者在行業主導回收價格不透明、回收服務水平較低等問題。
政策出臺后,充分激發廢舊家電多元化回收優勢和擴大規模增長空間,從傳統的個體戶“走街串巷”回收主導延伸至經營型企業跨界合作的模式,發展出家電生產企業以舊換新、售后回收、與互聯網平臺企業合作回收、與回收商合作回收、與處理企業合作回收社區回收、機構(B2B)回收等回收新模式新業態。行業企業充分利用各方的資源、網絡、流量進行雙贏合作,探索“互聯網+回收”與EPR(生產企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回收融合、互聯網+以舊換新回收、再生資源回收+社區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回收企業+處理企業回收等獨立模式或交叉運作模式,加速提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體系建設。推進廢舊家電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后,2022年家電行業自建和共建回收點預計可超過25000個,回收量、回收率以及處理量均會有所提高,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網點布局合理、管理規范、回收方式多元、回收率高的回收體系,為應對未來10年內每年超過2億臺以上的廢舊家電報廢量做好準備。因此,家電生產企業的龍頭示范帶動作用,有利于增強行業信心,為回收利用體系的持續完善注入“強心劑”。
促進回收制度標準化近年來,行業由于缺乏回收流通環節的標準,造成回收個體或者企業的回收過程無序競爭激烈,管理部門難以實施有效監管。規范的回收企業也由于回收環節的特殊性,沒有規范可以參考,回收環節的制度缺失引發諸多非法行為。政策的實施加快推動了該環節重要標準規范的出臺。2021年10月,由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主導編制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規范》正式發布,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的基本要求、技術要求、信息管理、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和記錄要求等關鍵點作出了明確規定,填補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在回收基本標準方面的空白,明顯提升企業規范經營水平與管理能效,避免以往焚燒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或隨意露天堆放造成的環境污染,同時實現了降低企業廢舊家電處理成本的效果。
增強產業供應鏈服務能力綠色供應鏈管理正在成為帶動家電回收利用體系建設的動力源,目前不少家電生產企業、拆解企業與部分“互聯網+回收”企業進行了對接,開辟了“快車道”,整合性更強、協作性更強、技術滲透性更強。體系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為支撐,整合回收信息、開展上門回收、運營分揀中心、開展再生資源交易、對接下游資源再利用企業,從整體上實現了線上預約回收、線下上門服務、貨品分揀、運輸、交易、貯存、拆解利用、資源回收、再生原料使用等全流程整合。生產企業可以提供回收信息由平臺安排回收或者自主回收,從而實現回收信息的匯總和對接,推動全流程信息可追溯、回收范圍更廣、拆解處理企業就近對接,推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實施落地。因此,通過共同履行生產者延伸責任,為家電回收利用體系輸入更強的流程處理能力,能夠大幅提升體系內供應鏈的運作效率,而參與其中的生產企業充分利用已有的銷售終端建立和規范回收網絡,跨過原有中間的環環回收環節、層層加價行為,通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工具和手段,達到規范化綠色回收的效果。
規范拆解率持續攀升自2012年起,廢舊家電拆解行業快速發展近10年,期間獲得的經濟、環境和社會三重效益眾所矚目,國際先進管理水平得到國內外高度評價。目前我國共有29個省(區、市)的109家拆解企業納入廢家電處理基金補貼企業名單(海南和西藏兩個行政區域尚未有企業納入名單),合計年拆解資質達到1.64億臺。多年來,我國約有6億臺廢家電進入正規拆解企業處理,2021年“四機一腦”年拆解量預計在8500萬臺,行業規模效應持續顯現。行業累計獲取可直接再生利用資源拆解產物約1100萬噸,直接經濟價值約240億元。其中,銅、鐵、鋁及塑料等資源性拆解產物繼續作為再生資源使用,資源支撐作用、節能減排貢獻突出。
可見,只有大型家電生產企業發揮專業網絡、專業設施和專業團隊的優勢,主動出擊,將消費者、生產企業、銷售企業、回收企業、處理企業、社區、政府等多方力量結合起來,形成徹底的、有效的回收網絡,構建一個完善的、系統的、有機的體系,實現回收效率的全面升級。
隨著家電回收利用體系建設模式趨向成熟、目標責任制的有序落地和逐步展開,促使廢舊家電回收實現了從“單打獨斗、散兵游勇”到“一體化無縫對接”的關鍵轉變。
未來生產者對其產品承擔的資源環境責任從生產環節延伸到產品設計、流通消費、回收處置、再生原料循環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打破傳統的各種孤島現象,消費者參與回收活動更加便捷,最終進一步完善家電綠色產業鏈,規范回收渠道的競爭力明顯提升,責任分擔機制更加明晰,廢舊家電流向管控能力持續增強,再生利用規模不斷加大,環境效益將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效益,引領行業規范、健康、綠色、低碳發展。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志
文/潘永剛、蔡海珍